蹇勃号

采访北师大女足(生日快乐)

踏入新外大街的校园,开启我与北师大的母校缘分时,它结束自己的110周岁生日尚不满一年。

那年的开学典礼上,董奇校长在讲话中非常自豪地把BNU称为“北京诺贝尔大学”(Beijing Nobel University)。

(隔年酷暑,这位“董校长”便被法学院的才子们改编进流行歌曲《董小姐》中,“请给我一台空调”,也制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“新闻”。)

入学后第一次和老师谈话,老师给我的建议是“千万不要沾染上北师大男生不好的毛病”,他所指的,便是“蔫了吧唧、没有阳刚之气”……

(我的确感受过阴柔温和的男学霸与矫情女学霸的风采,也听过北师男生“第一年是男生、第二年像男生、第三年像女生、第四年是女生”的梗)

如今我已告别母校七年,北师大也从过完110岁到迎来120周年校庆。当我不再以在校生、而是普通校友的身份远望她时,文风积淀无需赘述,我看到的是她百廿年来始终如一的另一面:

武德充沛。

生日快乐,“武德充沛”的北师大

北师大诞生于内忧外患、救亡图存的晚清。生在动荡的年代,大家自然不可能“请客吃饭、从容不迫、文质彬彬、温良恭俭让”。

尽管从一开始便是奉诏设立的学校,但京师学堂的师生们显然不太听话。

民国八年,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利,一纸决议引发全国哗然,愤怒的北京学子走上街头抗议示威,是为“五四运动”。

这天下午,湖南校友匡互生率先冲进曹汝霖家,“火烧赵家楼”,成为北师学子在这场运动中最引人瞩目的焦点。

生日快乐,“武德充沛”的北师大

学生掀起了全国各界压力,远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签署《凡尔赛条约》。

还很年轻的北师大,第一次让世人见识到她“文武双全”。

又过了七年,日本介入中国内战,其军舰在大沽口遭到炮击后,日本政府反而援引《辛丑条约》,向北洋政府提出抗议。

当年缔约的八国使团更是联合施压,派军舰合围大沽口,武力威胁中国政府拆除炮台。

面对奇耻大辱,国共两党联合起来,在京发动示威。北京学子再次云集响应,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情愿,遭军警开枪驱散,酿成“三一八惨案”。

牺牲的学子中,便有来自江西的北师校友刘和珍。七日后,她的老师鲁迅先生在悲愤之中,写下了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一文,言称“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”。

北师学子,无论男女,都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、正视淋漓的鲜血。

1935年,一纸《塘沽协定》《秦土协定》与《何梅协定》,将日本“华北五省自治”的图谋暴露无遗,让北平学子惊呼“华北之大,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”。

12月9日,北师学生走出校园,赴新华门请愿,将矛头直指何应钦。此后,北平学子罢课、游行断断续续、持续数月,并开启“全国串联”,引发各地响应。

一二·九运动,直接给国民政府“攘外必先安内”政策施加压力,被毛主席称为“五四运动以来最伟大的群众运动”。

采访他的斯诺则说:“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中国知识青年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勇气。”

如今,北师大每年12月9日都会举行纪念歌会。教七楼前的一二·九纪念碑,成为“时代先声”的印记。

生日快乐,“武德充沛”的北师大

纵观中国革命的学生运动史,北京之内必有北师学子,北京之外北师人依旧无处不在。“文明其精神,野蛮其体魄”,以育人兴邦为己任的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,从建校之初便身体力行。

历经“三朝”,从革命年代进入红旗之下,武德并未从北师人的精神中消失。哪里需要力争,哪里就有被再度唤醒的北师学子,比如体育竞技场。

“北师大男生这么少,搞体育行吗?”不了解北师大的人,谈及体育时不免有这样的疑问。

可能很少有人知道,今天中国体育院校的龙头——北京体育大学,就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,以北师大体育系为基础组建的。

在此之后,体育教育和竞技依然是北师大的招牌之一。除了不少奥运冠军校友,女足、女篮、女橄、田径、健美操5支高水平运动队都具备相当的战斗力。

例如,北师大女篮在CUBA已经九夺全国冠军,北师大女足杀进了职业赛场女甲联赛,而足篮排三大球中,都有北师大贡献的国家队成员:王霜、张琳艳、邵婷、朱婷、袁心玥......

生日快乐,“武德充沛”的北师大

体教融合在北师大不仅得到了实现,而且被视为典范。路过邱季端体育馆,或是在教学楼自习,我也撞见过那些身高与我相仿(甚至更高)的女篮运动员。

北师人的勇武,当然不局限于史书中的传奇人物和聚光灯下的体育特长生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弱普通学生,也会在你不知道的时候迸发出相当的能量。

15年前的索尔斯事件,两名北师女学生面对产品质量问题,以及店家的人身扣留,通过“师大人的精神家园”蛋蛋网求助,引发大量学生声援。

在那个贴吧论坛时代,北师人的声音惊动了学生会和学校行政机构,后勤集团的介入,最终迫使索尔斯店退出校园,成为学生维权活动的一大胜利。

十年前的“世界厕所日”,北师女学生发起,12所师范院校掀起了“占领男厕所”运动,呼吁学校考虑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,调整男女厕所比例。

一年后我入校时,不少教学楼的特定楼层(比如一楼)只有女厕所(应该是部分男厕所改建为女厕所的结果)。当然,女厕所排长队到走廊,男厕所无人排队的情况依旧存在,但改变还是发生了。

不可否认,北师学子的“武德充沛”,也有用得偏离轨道之时。比如十年浩劫初期,北京著名的“五大造反派”领袖,便有来自北师大的谭厚兰。她前往曲阜“砸孔庙”的行为,最终也让自己付出了法律的代价。

改革开放前十年的波动中,北师学子也曾一如既往地出头,自然也为此承担了后果。

回溯120年的历程,北师人的“武德充沛”,为何能历经时代巨变的浪潮,经久不息、代代传承?

窃以为,无论何时,以“育人兴邦”为使命的北师大,心怀”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“校训的历代北师人,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社会责任与公共使命感。

教书育人,古今中外本就自带公共服务的属性。每一个踏入校园的北师人,无论是否学习师范类专业,无论未来往何处去,沉浸在这种校园氛围下,也不再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求学。

国家处于危难之中,他们会为了故土家园的前途,走出校门,发出自己的声音,甚至挥出自己的拳头、点燃愤怒的火焰。

社会与校园出现公义缺失的现象,他们不吝抒发自己的正义感,用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,力争让自己生活的社会变得更好。

在和谐的体育竞技场上,他们用技术和勇猛的拼劲,为北师学子、校友和社会观众,奉献精彩的视觉与精神享受,更是为北师人自己的气质与风骨正名,顺便还能为学校、国家争得荣誉。

总而言之,北师人从来都不是狭隘的“精致利己者”。或者说,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,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北师人。

和平年代,不需要学生们的打杀冲撞。对于北师大来说,武德也从来不是为了打而打。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,它超越了面上的武德本身,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公共情怀。

生日快乐,“武德充沛”的北师大

作为贵校一名毫不起眼、吃喝玩乐、有些躺平的普通良民校友,我在北师大120年的历史长河中,留下的痕迹甚至还不如一滴水珠;从北师大汲取的思想与知识,也不若千钟粟中的一小粒;更谈不上为母校增添过什么名誉、做出过什么贡献。

我能做的,同时在尽力始终坚持的,也只是不让这种武德背后的精神,在我身上消失(至于武德本身,我还需加强野蛮自己的体魄)。

生活常多艰、社会无坦途。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时,多留一点空间,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多一份关怀,知道自己的日常言行举止,并不只是在为自己,至少不要让人觉得“一点都不像个北师大人”,这样我也能在校庆这天,自豪地为母校庆生。

生日快乐,“武德充沛”的北师大!

上一篇 郯城女足铿锵玫瑰迎风绽放(山东这个小县城的女足运动开展得热火朝天)
下一篇 返回列表